中信证券解读《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银行体系运行稳健,可关注三条主线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对我国金融系统运行稳定性进行系统梳理和展望,对于宏观因素和重点领域的压力测试为市场提供了“下行情景”的重要参考,整体而言,以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整体运行保持稳健。
▍事项: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对我国金融系统运行稳定性进行系统梳理和展望:
▍银行业评级结果表明行业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
1)行业整体评级结果保持稳定:2023年第二季度,3992家参评银行中,评级结果1-7级(安全边界内)的有3655家,资产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98.28%,较2022年四季度基本持平;而评级结果8-D级(高风险状态)银行337家,资产占比1.72%,较2019年峰值时期压降近一半。
2)大型银行稳健性高位提升:24家大型银行全部位于安全边界内集中于绿区,仅1家位于6-7级(去年同期为2家),资产规模占全部参评银行的73.8%,继续扮演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3)风险集中于农村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较小:农合机构以及村镇银行的高风险机构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6%,短期仍为金融风险化解的重要领域,不过高风险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比维持在0.84%,对系统的压力可控。
▍压力测试全面检验系统韧性。
参试银行达到3985家,涉及偿付能力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偿付能力敏感性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传染性风险压力测试。
偿付能力压力测试:1)宏观情景压力测试中D-SIBs整体抗冲击能力较强:主要针对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宏观重度压力情景下(2023-2025年经济增速维持低位),D-SIBs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2.66%,距离底线要求仍有充足空间。2)敏感性压力测试显示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值得关注:在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率上升600%的冲击假设下,全部参试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由15.07%降至10.59%。3)地产及城投风险对参试银行影响较小:地产风险最严重冲击假设下(对公/按揭/非标不良率分别增加15/9/15pcts),整体资本充足率下降至13.2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最严重冲击假设下(不良率上升至15%),整体资本充足率下降至14.38%,整体看对参试银行影响较小。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参试银行流动性承压能力整体较强。本年度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充分考虑硅谷银行等事件诱因,针对重度压力测试情景设置了更加严格的参数,3985家参试银行中,重度压力情景通过率为93.05%,较2022年仅下降0.04pct,结果整体保持稳定。
传染性风险压力测试:参试银行具备面对单家银行违约的抵御能力。在仅考虑参试银行之间发生信用违约时,60家参试银行均不会引起进一步违约,银行体系具备良好的风险抵御能力。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稳步推进。
专栏十二提出要加快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并强调“目前基础框架初步建立,并已有一定资金积累”。
展开全文
1)资金来源为市场主体:主要来自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运营机构等主体,依托现有的存款保险基金和行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筹集。
2)差异化筹集原则:统筹考虑相关机构的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状况等因素,实现权责利相匹配。我国预计根据各类机构规模和业务复杂性等因素差异收费。
预计后续央行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稳步推进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筹集积累和规则制定工作,持续健全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监管与行业政策超预期变化;区域经济景气下行;各公司发展战略执行不及预期。
▍投资观点:银行体系运行稳健。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对我国金融系统运行稳定性进行系统梳理和展望,对于宏观因素和重点领域的压力测试为市场提供了“下行情景”的重要参考,整体而言,以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整体运行保持稳健。板块投资而言,2024年,行业核心逻辑在于过渡之年经济弱复苏预期下的估值提升,在业绩底与估值底共同作用下,建议关注经济复苏趋势会带来的估值改善。
个股层面,可关注三条主线:1)防御标的,主要是大型银行,核心在于分红收益率带来的高确定性回报以及低风险资产逻辑下的估值修复;2)弹性标的,核心在于经济修复的弹性带来显著的估值修复空间;3)长期标的,核心关注可持续内生性,2024年有望成为过渡之年。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