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祥云】我和我眼中的祥云
点击标题下
祥云时讯
即可订阅
我和我眼中的祥云
朗读者:秦璐
秦璐,自媒体人,曾任祥云县彩云艺术团主持人。有多次参加朗诵比赛经验,热爱朗诵配音。
在云南这片美丽神奇的红土地上,一直流传着“彩云南现”的神话。云南,云之南,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名字。从远古时代开始,这块红土高原上就时有彩云南现,或称“彩云之南”,此后便一直得名“云南”。而位于滇西、云蒸霞蔚的祥云就是历史传说中的“彩云南现”之地。“祥云”,吉祥之云,意为祥和。在这片土地上飘荡的每一朵云彩都充满着吉祥和美丽。在这块土地上,彩云儿女们共同描绘了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就是这一片土地养育了我的祖辈也养育了我。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渐渐长大外出求学,我才愈发明白,无论我去到哪里,我身上都会带着故乡的烙印。
我透过爷爷的眼,看见的祥云是红色的。在黑暗的旧中国,“红色”象征着革命、烈火、激情。我的老家王家庄养育了英雄儿女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在还没有识字念书的年纪,我就在爷爷的口中听过他们的故事。在王家庄王、胡、朱、张四宗姓中德高望重的王之溎老人,带家中妇孺种稼、织麻、熬碱,支持三个儿子(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走出小村、走出滇西、走出云南,乱世求学,寻找拯救国家振兴民族的方略。1917年,王复生(原名王濡廷)从边远的云南考入北京大学法国文学系。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1919年的“五四”青年爱国反帝运动的实践之后,他意识到要与旧我彻底决裂,并特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改名“复生”。王德三孜孜求学、矢志救国。陕北播火,燎原西北,笔戎相加,燃起云南的革命烈火,血沃高原,魂系桑梓。在斗争中,他明白了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斗争中,树立了闪光的丰碑。他们从凝聚记忆的“小家”出发,投身到承载理想的“大家”,王复生、王德三因功勋卓著,精神永存,是这方土地的骄傲。也是根植于我内心的骄傲,我依稀记得我跟在爷爷后面念着“王家庄,万古芳,王氏兄弟把名扬,巍巍故居世代仰,华夏英雄谱新章”的歌谣,我也还记得在外求学时,我都会自我介绍我来自王德三的故乡,站在讲台上,脸上洋溢着骄傲……
展开全文
我透过爸爸的眼,看见的祥云是“蓝色”的。“蓝色”是什么呢?20世纪90年代在我成长的小镇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当然也包括我父亲在内,雨季来临他们就四处收购野生菌,再将野生菌加工成盐渍菌卖到欧洲及日本。找野菌的人凌晨两三点就会上山,紧紧追随着野生菌生长的步伐,下山之后将野生菌卖给镇上那几家野生菌加工厂,在那个季节他们都是通宵达旦地收购再加工。那个时候太小了,我并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上会有人能够将生意做到欧洲、日本。直到高中学习了地理,我接触到了一个概念,叫区位优势。我们祥云有着绝对的交通区位优势,我们是滇西的东大门,我们甚至是云南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及云南这个桥头堡的重要中转站。你们不知道当我第一次在地图册上看见泛亚铁路上标注了祥云,我的兴奋与骄傲。那蓝色到底是什么呢?蓝色是海洋文明,相对于大陆文明而言它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是向外开放吸收异质文明对外发展外贸的文明。正因为交通的区位优势,让地处内陆的我们不再拘泥于大陆文明的保守转而向外开放。我再一次明白什么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红土地不仅仅养育了我们,还赋予了我们“蓝色”的思维。
我眼中的祥云是什么颜色的呢?我出生在祥云,成长在祥云,今后也将在祥云的基层服务。我通过祖辈和父辈的眼睛看过她,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过她,她的历史或文化给予我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祥云有座钟鼓楼,半截插给云里头,初一克烧香,十五才下楼”,每次走过钟鼓楼,我都会想起这首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作为祖国西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祥云县城的钟鼓楼曾经见证了百年之沧桑,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祥云人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历史。这个滇西小城从远古时代就有见证之物留传至今,沿着时间轴,走过青铜战国,西汉得名“云南”,唐朝始建佛教圣地水目山,明清时云南驿渐成茶马古道上最繁华的集散地,革命时期养育了祥云红色革命志士……横越三千余年,祥云,有的是看不完的风景、道不尽的故事。她会是我青春的颜色也会是我奋斗的颜色。
作者简介
王佳璠,基层工作者。业余喜欢阅读、摄影。
祥云《法律大讲堂》第九期
图文发布 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杨仕宇
图文审核 张敏来
图文总审 胡林果
讲好祥云故事 传播祥云声音
祥云时讯 与你同行
投稿邮箱 3109820189@qq.com
媒体地址 龙溪小区308号(县融媒体中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