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夫当上高官,自己带现任去投奔,不料一个月后在豪宅凄凉自尽!

Connor 元宇宙app下载 2023-04-03 141 0

咱老祖宗留下一句老话:“贫贱夫妻百事哀。”

面对这句话,许多人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或许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触。然而,如果大家读过《汉书·朱买臣传》,便会发现,所言非虚!

这个故事的梗概倒也简单,其前半部分讲的是朱买臣夫妇的悲剧:由于贫苦和朱买臣的执拗,导致发妻愤然离去,改嫁他人,后来朱买臣发迹,命人请前期与其现任丈夫到自己的庄园生活,不料一个月后朱买臣妻子竟选择了自尽。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段历史故事,并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汉书》中朱买臣与发妻间的“恩怨”:

朱买臣夫妇的悲剧,是赫然载于正史中的,但朱买臣妻子究竟因何自尽,《汉书》中并未直言,只是草草留下了这一句话:

“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汉书》

这里的背景是,曾经落魄不堪的朱买臣,在得皇帝赏识后加官进爵,做了会稽太守,衣锦还乡时,恰巧遇到前妻和前妻现任丈夫在清扫街道,于是命人用车将她们接入自己的府邸,在园中招待。结果,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朱买臣的前妻便自尽了。

展开全文

前妻自尽后,朱买臣给了她丈夫一笔钱,以便好生安葬。班固行文至此,由在后面添上了一笔:

“悉召见故人与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这里的“报复”,为报答之意。因为当初朱买臣落魄时,有些善良的相邻曾伸出援手,或多或少地给了他食物度日。就《汉书》的记载来看,朱买臣在发迹之初,着实是个有恩必报的人。

那么,在朱买臣发迹前,他与发妻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按照《汉书》记载,朱买臣家贫而好学,经常靠砍柴出售来度日。在朱买臣落魄时,他的妻子原本也没有嫌弃他,而是跟他一起辛苦劳作,并且没有任何怨言。不过,两人矛盾的导火线,却因朱买臣的酸腐气有关。

朱买臣砍柴、卖柴时,嘴上也不闲着,会在干活和走路时背书。作为一名儒生,吟诗作对倒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贫困潦倒还在大庭广众下诵书,自然会令人觉得像个“怪胎”。

作为朱买臣的妻子,尽管没有什么文化,甚至可能目不识丁,可她终究免不了具有常人的自尊心,或者说是虚荣心。于是,这位原本朴实勤勉的妻子,开始尝试劝阻自己的丈夫。

然而,朱买臣却展现出了自己任性的一面,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决裂: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馀矣。女(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根据《汉书》的记载,朱买臣与其发妻原本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矛盾,用今天的话来讲,两人只不过是“不合适”而已。但可悲的是,朱买臣妻子终究还是改了嫁。

客观的讲,即便是换做你我,自己老公穷得叮当响,却整天悠哉悠哉地一边出卖力气,一面在世人面前吟诗作对,还总觉得自己富贵在即,又岂能做到处处理解?

覆水难收故事的产生和朱买臣发妻形象的丑化:

说起朱买臣,大家首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覆水难收”这句成语。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就是根据朱买臣与其发妻间的“恩怨”演绎而来的。

除去正史记载,后世一些野史和戏目对朱买臣夫妇的故事可谓是大家演绎,其中最为著名的便莫过于《马前泼水》了。

在《马前泼水》中,朱买臣发妻崔氏因不愿忍受穷苦日子而改嫁瓦工张三。两人分开后,朱买臣又吃了不少苦,后发奋读书而高中,并升任太守。颇为讽刺的是,朱买臣高中后,崔氏却已沦为了乞丐。

这出戏无情讽刺了崔氏的贪婪和无耻,特意安排她在朱买臣马前下跪,祈求朱买臣收容。结果,朱买臣命随从在路上泼水,并表示如果崔氏能将覆水收起,便能如其所愿。崔氏自知覆水难收,羞愤之余当街撞死。

传统戏目的中朱买臣妻子,已然与《汉书》中大相径庭。这种形象的变化,也是纲常思想影响的结果,同时也加入了些许因果报应的色彩。但无论如何,朱买臣发妻的形象算是越来越丑化了。

那么,历史上朱买臣发妻为何自尽呢?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可谓相当困难,毕竟班固在《汉书》中也是一笔带过。站在今人的立场上,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可能是朱买臣得势后,故意在庄园内公然炫耀,刻意折磨曾经离自己而去的妻子。

然而,这样的画面终究还是我们所构建的。历史上的朱买臣,后期确实有些“忘了初心”,甚至在官场上玩弄权术,一度犯法免官,几乎完全变了一个人。当然,朱买臣的下场也颇为悲剧——“上亦诛买臣”。

在正史中,朱买臣的确有才,但始终算不上一个贤者,更不是个完人。可是,刚刚发迹时的朱买臣,倒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即便是面对曾经离自己而去的发妻,也是命人带回庄园好生照顾。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朱买臣着实不至于暗中欺凌或是讥讽发妻,很可能是拿出了“以德报怨”的姿态。而其发妻之所以自尽,则是心怀愧疚所致。当然,起初得知前夫朱买臣做了高官,崔氏选择带现任前去投奔,或许并还没有预见到日后的悲剧。

然而,崔氏在前夫家待的时间越长,自己内心就越受煎熬,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尽。不得不说,这着实是一个悲剧,深刻揭示了古人的那句老话:贫贱夫妻百事哀,难共苦,更难同甘!

史家的笔法,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班固之所以在为朱买臣作传时,刻意重点描述了他妻子的离去和自尽,主要还是为了宣扬一种对丈夫忠诚的观念,同时又以朱买臣的以德报怨,来与其发妻的所做所为形成对比。

从这一角度来看,朱买臣发妻的自尽,无疑是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史家班固所特意安排的情节。当然,如今我们重读史书时,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体会,而这便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