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数字化时代变化越快,越要“多开出几条路来”

Connor 元宇宙 2022-10-07 233 0

九九重阳节即将到来。在我们身边,不时可以看到数字化时代特有的一些窘境:习惯于使用现金的老年人,在仅支持手机支付的超市里显得手足无措;不太懂线上预约的老年人,拖着病体来到医院后却被告知“当天没号”;打开智能电视,不小心按错一两个键,“就怎么也找不到电视信号了”……

对一些老年人来说,技术越来越先进,生活却似乎“渐行渐远”。有学者将数字化时代的人群划分为“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数字窥视者”“数字难民”四个阶层。无论“数字移民”还是“数字难民”,都从数字素养和社会伦理两个层面指出了老年人的数字生存困境。

我国正全面迈入老龄化阶段。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4.3%。在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6.3%。从2022年起,随着第二波婴儿潮出生人口(1962年至1975年)陆续进入老年,我们即将迎来第二个老龄人口增长高峰。

目前,学界普遍从数字技术利用的角度,将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数字接入鸿沟,即“无网可用”的困境;二是数字使用鸿沟,即“不能用”或“不会用”的技术性问题;三是数字素养鸿沟,如部分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的影响,在表达社会服务需求时失语、在评估社会服务绩效时失声等。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始终重视让老年人共享数字化转型成果,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积极倡导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

比如,实施“数字伙伴计划”。针对不会使用手机且学习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开展“智能伙伴”行动,一键救援、一键打车、智能相伴机器人等设备陆续投放市场;针对不会使用手机却能学、想学的老年人,开展“互助伙伴”行动,打造社区“信息助力员”服务队伍,选拔一批“数字体验官”,支持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开设相关数字化产品使用培训班、兴趣班等。

数据显示,列入全市改造名单的66个政府网站、47个App和23家重点企业App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全部完成,“为老服务一键通”应用场景形成示范标杆,首批1217名“信息助力员”和614名“数字体验官”招募完成并逐步投入各类活动。

此外,上海还拿出“立法大招”,明确要求“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在为老年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时,应当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满足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推广应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特点的智能信息服务”。

展开全文

一系列有温度、见实效的行动,既是上海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之举,也在为全国破解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先行探路。

从全国范围来看,跨越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3.2%;能够独立完成出示健康码/行程卡、购买生活用品和查找信息等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69.7%、52.1%和46.2%。可见,仍有一半的老年人没有“解网”,无法便捷享受数字化时代的红利。

从本质上说,数字鸿沟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破解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发力和参与。

这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责任。数字化时代变化越快,越要多开出几条路来,让“走得慢的人也有路可走”。

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理应对老年人充满温情和善意。要让老年人更好地生活在数字化时代,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更需要整个社会、每个个体的关怀,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入手,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

对政府部门而言,除了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还有必要加速适老化改造。可结合政府公信力和市场商业推广的优势,发挥“政府+市场”的叠加效应,推动银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政府部门在推动各种数字化便民措施的过程中,还要留意给出“非数字化”的替代选项,尊重部分老年人“数字断连”的权利。

对于老年人来说,融入“数字生活”应当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提倡数字融入,而非强迫数字融入,才能真正体现公共服务的善意与城市的温度。

对企业来说,数字鸿沟是一个重大机遇。要创新为老服务方式方法,重点加强老龄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发展乐龄科技,满足老年群体信息、生活、娱乐、社交上的个性化需求。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不少互联网科技公司已注意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比如,为解决疫情下老年人遭遇的“健康码困境”,上海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制出“防疫一体机”,除具备人脸识别、测温、喷雾消毒等功能之外,还具备身份证件扫描功能。

社区作为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的基层单位,是连接老年人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可依托社区、老年教育机构、老年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技术普及课程,扩大数字素养教育覆盖面,实现教育内容的精细化、多样化和时代化。

通过代际互动促进“数字反哺”,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渠道。家庭晚辈特别是子女应当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应用软件等,帮助其逐渐克服对新技术的排斥。这种代际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疏离感。

归根结底,要在提升老年人数字生存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数字化时代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的公平共享。

(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 洪娜)

评论